近日,《瞭望》新闻周刊在报道中表示,全球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背景下,新型储能产业正成为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力量。国际能源署预测,2026年全球储能装机容量将突破270GW,海外市场成为中国储能企业的“必争之地”。
作为国内知名储能企业,派能科技持续布局多元化产品体系及应用场景,服务全球八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而根据其最新公布的业绩报告,2025 年第一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39,219.95 万元,同比增长1.72%,同时公司实现销售量 401MWh,同比增长60.28%,整体经营保持较强韧性。
市场逆势突围,全球战略布网已成型
据了解,派能科技在全球的战略布网已成型,国内业务亦实现多元覆盖。
在国际市场,公司已初步建立子公司、孙公司、代表处为核心的全球化营销管理体系,形成了“全球联动、多点支撑”的业务布局,覆盖既有优势市场并积极拓展新兴市场。与此同时,2024年以来,公司家庭储能产品、电芯已获日本JET认证,为市场拓展奠定基础;工商业储能系统产品已通过IEC62619、UL1973、UL9540A、UN38.3、UL9539、UL9540和VDE2510-50认证并实现规模销售。值得一提的是,2025年3月18日,派能科技与重要客户Energy合作打造的海外首座储能工厂目前已在意大利落地,进一步强化海外市场的本地化运营能力。
在国内市场,公司以合同能源管理(EMC)模式加速国内市场渗透,落地项目不断丰富,广泛覆盖多个关键领域,包括医疗产业园区、海岛离网储能、5G基站、工业制造、新能源汽车充电站等。2024年以来,公司新推出的新型储能产品在长三角、珠三角等核心区域实现规模化应用,覆盖工商业储能、分布式能源等场景。2025年一季度,面向电动两轮车等轻型动力市场,派能科技成功切入头部企业供应链并实现批量供货;钠离子电池已实现小批量出货,加速替代铅酸电池进程。
此外,派能科技作为国内少数同时具备电芯、模组、电池管理系统、能量管理系统等储能核心部件自主研发和制造能力的企业之一,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持续强化技术创新谋求高质量发展。财报显示,2025年一季度,公司研发费用为8,269.63元,占当期营业收入的21.09%,保持较高水平。
架构革新,提质增效赋能发展
据悉,在业务与市场稳步拓展的同时,公司亦以精细化管理为抓手,全面推动经营提质增效,公司持续通过降低销售成本、控制采购成本、推动战略性架构调整与人才体系建设等一系列举措,对公司内部成本管控体系的持续优化升级,叠加原材料市场价格的稳步回落,2024年度公司主营业务毛利率较上年度基本持平
值得关注的是,2025年以来派能科技已发布多次高管人员任职关联公告,其中公司3月公告披露施璐先生因个人原因申请辞去公司副总裁职务,辞职后不再担任公司任何职务,公司不再认定施璐先生为核心技术人员;冯朝晖先生因个人身体原因申请辞去公司副总裁职务,辞任后仍在公司任职。
与此同时,2月底公司召开的第三届董事会第二十五次会议中,决议聘任蔡雪峰先生为公司副总裁,同时决定新增认定其为公司核心技术人员。过往履历显示,蔡雪峰先生2012年至今一直就职于派能科技,历任公司产品经理、产品线总监、储能产品研发中心总经理,且为公司现有技术研发骨干人才,拥有深厚的技术背景和产业管理经验。
业内人士分析,其长期深耕技术研发与创新,且为派能科技现有技术研发骨干人才,本次履新暨调整核心技术人员将进一步有助于高效推进公司研发项目,为公司核心产品的技术升级及产业化提供有力支撑。
根据东吴证券发布的储能行业2025年策略报告,全球大储爆发确定性强,预计2025年全球大储装机增长56%至194GWh。同时2025年2月,国内叫停“强制配储”,推动储能从“政策驱动”转向“按需配置”,同月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八部门近日联合印发实施《新型储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从竞争格局、产品力、应用领域、多元化技术、国际化等多方面为储能产业链指出发力方向。
在此背景下,派能科技表示,公司将通过战略升维巩固行业领军地位,并持续强化技术创新、优化经营效率,进而在实现企业自身业绩稳步发展的同时,不断展示中国智造在全球能源变革中的实力。